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医院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美丽的羚城合作市,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医院前身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药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2001年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加挂“甘肃省藏医药研究院”牌子。同年,经甘南州人民政府批准,在院内设立了甘南州藏医药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2012年经甘肃省编办批复,在甘南州藏医药研究院附属藏医院的基础上组建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医院,2013年通过二级甲等民族医医院评审,2019年9月顺利通过复审。目前为全省藏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甘肃中医药大学藏医学院临床实习基地、全省医师资格考试藏医类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甘肃省藏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培育基地等。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甘肃省集藏医药医疗、科研、制剂生产、教学实习、文化传播的中心基地。
医院占地面积16422.4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17225.31平方米,编制床位150张。设有门诊部、内科、外科、藏药浴中心、特色外治中心等八个临床科室和藏药制剂中心,研究院下设有基础理论研究所、临床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以及行政办、医务科、护理部等7个行政后勤科室。全院编制133人,在职职工126人,其中:女职工58名。各类专技人员11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1人,其中:藏医药专业71人,占卫生专业总人数的65%;护理人员21人,占卫生专业总人数的18.9%。中级职称48名,副高职称28名,正高职称9名。甘肃名中医3名,藏医药学博士2名,藏医药硕士3名,全国名老藏医药传承工作室2个。
医院始终以发挥藏医药特色为核心,以专科专病建设为抓手,积极挖掘藏医传统特色疗法,结合现代医疗技术,通过多年建设,现有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胃病专科、风湿病专科),甘肃省重点专科2个(藏医特色外治专科、藏医脑病专科),院内重点培育专科2个(肝胆专科、糖尿病专科)。各专科紧紧围绕“发挥藏医药特色、提升临床疗效”理念,形成以藏医药特色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辅助,针对胃肠、肝胆、心脑、风湿、骨伤、神经系、妇科、皮肤、口腔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开展藏医传统特色外治,显现了我院在治疗以上病症领域的独到优势和技术特长,赢得了广大患者的普遍青睐。
研究院作为“甘南州藏医药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了全国性和地州级学术会议多次。主办的藏医药学术刊物《藏医药研究》杂志是全国首创的藏医药专业期刊之一,已编辑发行20期。编写出版以藏医药、天文历算相关文献和甘肃藏医药发展史为基础具有的专业工具书《甘肃藏医药》。整理、收藏以藏医药学为主的经典古籍木刻本3000多函(部);整理、编纂出版《四部医典总则释义明灯》等古籍及专著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并获“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图书三等奖”、“西北西南图书联展一等奖”和“首届中国民族医药学传承贡献三等奖”等殊荣;承担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省级、州级科研课题多项,分别获得首届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皇甫谧科技奖和甘南州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多项课题正在实施中。天文星算研究所是全省唯一的该学科国家正规研究机构,已编写《藏族气象历书》30余期,培养人才多名。
医院开发研制藏药方剂400多种,已有308种院内制剂品种分别获得批准文号(注册号)。我院制剂中心是全国民族医药机构中唯一获得五种剂型院内《制剂许可证》的藏药制剂生产机构。2001年完成了GPP标准的净化改造,有丸剂、散剂、胶囊剂、片剂、颗粒剂等五种剂型生产线。目前有294种院内制剂已完成备案,获得制剂备案号,在全州实行调剂使用。其中237种藏药制剂已被列入省级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减轻了患者负担。严格按照千年配方精制成功稀世珍宝、至尊圣药“仁青佐钛”十五批次。特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珍贵藏药材,并加入藏药宝中宝“仁青佐钛”,精制成功处方庞大、取材考究的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名药“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珍珠丸”,消化系统及解毒圣药“仁青芒觉”“坐珠达西”等七种至尊珍宝丸。肝病特效珍宝丸“新型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的研制”先后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甘南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民族医公立医院,甘南州藏医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弘扬传承藏医药文化作为医院的重要使命,发挥特色优势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近年来,医院先后获得“全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州文明单位”、“州级青年文明号”、“甘南州五四红旗团委”、“全州各级青年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州第六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