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为1945年宿县国民政府在宿城建立的第一家官办医院宿县卫生院,当时仅有医务人员15人,设备简陋,不分科室。1949年8月宿县解放后重建,称宿县县直门诊。1950年改称宿县卫生院,仅有病床20张,医务人员16人。1954年改为宿县人民医院,有医务人员123人,病床100张。1971年在现址淮海北路新建,成为当时辖区内的综合性医疗中心。1993年正式更名为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8月,成为皖北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2021年6月,成为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宿州分院。2023年8月,成为安徽理工大学宿州临床学院。
医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急救为一体的国家公立三级综合性医院、国家爱婴医院、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示范卒中防治中心、国家级心衰房颤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国家5G移动卒中救治体系建设与应用试点工程合作单位、长三角中医药专家团宿州工作站、安徽省健康促进医院、安徽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同单位。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承担着宿州市埇桥区医疗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救治任务。
医院总编制床位1000张,现有在职职工1695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18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5%。其中高级职称209人,中级职称492人,硕士研究生83人。医院总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院区,本部院区地处银河一路与淮海北路交汇处,南院区位于淮海南路与鞋城三路交汇处。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学科设置齐全,设有职能科室15个,临床科室45个,医技科室15个,设神经医学中心、心脏中心、骨科诊疗中心、消化诊疗中心、医美中心、肿瘤防治中心六大医疗中心。安徽省重点专科神经外科、安徽省特色专科普外科,市级临床医学重点专科7个:骨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麻醉科。市级临床医学特色专科2个:普外科、内分泌科;“宿州名科”培养对象2个: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医院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脑血管病诊疗中心、普外科、胸心血管外科、骨科等均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和实力。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引进高级医疗技术人才,购进大量先进医疗设备,增强医院总体实力,每年开展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医疗服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现有64排CT,3.0T超导核磁,1.5T MR,DSA血管机、口腔CT,移动DR,钼靶乳腺机,双能射线骨密度仪,移动CT卒中救护车,直线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体外循环机,体外生命支持系统(ECMO),血细胞分离机,连续血液净化系统,骨科C型臂,“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球囊反搏器,四维彩超,血管内超声、旋磨介入治疗机,玻切超乳一体机,准分子激光系统,数字化脑电图仪,高清电子胃肠镜,超声内镜,低强度脉冲式超声波治疗仪,红外线热成像仪,强脉冲光与激光系统,超声骨刀,高清腹腔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可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医学诊断依据和治疗手段。
近年来,医院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医院公益性,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多项改革,实现了公益回归、群众受益的目标。现为16家乡镇卫生院和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共同体牵头单位。埇桥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肺小结节诊疗中心、血液病救治中心、病理检验中心、危急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急救中心、神经医学中心十大医疗中心在我院设立。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护士上门服务,在社区设立健康护理服务站,将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医院建有完备的院前、院内急救体系,在全区设有12个120急救站点,极大缩短了急救时间,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医院重视文化建设,以“和合共生的医院家文化”为主导,秉承“救死扶伤、立院为民”的办院宗旨;崇尚“打造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学中心”的医院愿景;牢记“诚信、求实、精医、创新”的医院院训;坚持“爱岗敬业、创新超越、患者满意、职工幸福”的办院理念;努力实现“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防保、康复为一体的高质量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的医院目标;积极完成“坚持医院公益性,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健康需求;全面提高急诊急救、危重症、疑难病诊疗水平和能力;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事故灾害紧急医疗救援和救治;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完成政府指令任务;做好教学科研及科技转化,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医院功能和任务。
医院多次获省、市、区 “文明单位”、“先进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文明服务示范单位”、“行风评议满意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物价信得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医院始终以“服务、质量、安全、满意”为标准,医德共济,同心合力,守护生命!